来源:华夏时报
“复阳”者是否还会传染别人呢?北京市西城区日前核酸检测,发现一名人员初筛阳性,不排除复阳的可能。除了北京这例可能是复阳的患者,1月24日,山西省浮山县发现一例确诊病例康复后复阳。1月18日,广东揭阳也发现一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复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康复后再次核酸阳性的情况呢?“复阳”是否还有传染性?“复阳”的比例多吗?对于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进行了权威解读。
吉林长春、通化、松原急需医护和生活物资
1月26日,吉林省民政厅与省慈善总会联合印发《关于动员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当前,该省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长春、通化、松原等地区疫情防控面临突出挑战。
按照《公告》内容,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汇聚人民群众爱心,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协助党和政府坚决遏制省内疫情蔓延势头并做好后续相关工作,为疫情防控需要救助地区提供有力支援。
同时,要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各级慈善组织应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长春、通化、松原地区募集疫情防控急需的相关医护用品、生活物资。各类志愿服务、社工和社区社会组织应当发挥专业优势,配合村(居)委会做好人员排查、宣传教育和疫情动态报告等工作,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力所能及提供心理疏导、危机干预、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
《公告》明确,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公开募捐,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定期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明细,严格按照募捐方案使用捐赠款物,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社会爱心款物及时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公开募捐活动。
据了解,长春、通化、松原地区现急需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连体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等疫情防控医护用品及生活物资,数量不限,其中医护用品产品规格需符合或高于国家标准。
黑龙江两地升为高风险区
据央视新闻1月26日晚间消息,黑龙江海伦市发布消息:将海伦市永富镇东大村、永富镇众发村调整为高风险区;永富镇思源村、同发村,丰山乡丰庆村、丰山村、丰荣村,福民乡永兴村,伦河镇锦绣嘉园小区等地调整为中风险区。
另据新京报统计,截至1月26日20时,全国还有9个高风险地区,其中1个在北京、1个在吉林、4个在黑龙江、3个在河北;76个中风险地区,其中2个在北京、4个在上海、30个在河北、35个在黑龙江、5个在吉林。
国家卫健委称,1月2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0例(广东7例,上海5例,甘肃4例,天津2例,江苏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55例(黑龙江29例,吉林14例,河北7例,北京4例,上海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陕西)。
“复阳”者是否还会传染别人呢?
“复阳”者是否还会传染别人呢?本月22日至23日,北京市西城区分批次完成了人的核酸检测,发现一名人员初筛阳性。该人员于1月22日16时39分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检测点接受检测。西城区随后对该人员复核发现,其为年8月经上海入境后诊断的确诊病例并治愈,符合相关规定后于10月入京,不排除复阳的可能,医院做进一步诊疗,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和核酸检测,涉及场所进行环境检测和消毒,相关人员及环境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除了北京这例可能是复阳的患者,1月24日,山西省浮山县发现一例确诊病例康复后复阳,该患者为入境人员,在居家医学观察隔离期满后核酸检测呈阳性,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1月18日,广东揭阳也发现一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复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康复后再次核酸阳性的情况呢?“复阳”是否还有传染性?“复阳”的比例多吗?对于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来听听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的权威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部分相关病人在出院后的随访中又查出了核酸阳性,出现这种现象有三种可能,第一,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比如出院前的两次核酸阴性是假阴性或者随访的核酸阳性,结果是假阳性;第二,病毒又重新活跃起来;第三,再次感染。对于第一种情况,通过多部位多次采样可减少假阴性或假阳性的发生,对于第二种情况机理还不清楚。有限的研究提示,这种病人的传染性不强,目前还没有观察到造成传播的案例,对于第三种情况再次感染,其传染性与其他首次感染的病人相似。总体来说,出现病人在随访中再次出现核酸阳性的比例不高,约在5%以下。
近期,部分省份在新冠疫苗接种单位采集和检测的环境标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中国疾控中心经组织专家分析研判认为,这种情况不具有传染性。
部分疫苗接种单位环境阳性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对部分省市采集的新冠疫苗接种单位环境样本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单位的桌面、墙面、门把手和走廊等环境样本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上述阳性环境样本和疫苗瓶内的残液同时进行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环境样本中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与检测的疫苗瓶中疫苗株一致,且与当前流行毒株的基因组变异位点组成有显著差异,初步判定新冠疫苗接种环境中的病毒核酸来源于疫苗液。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由野病毒经过培养、灭活等工艺制备而成,病毒已经失去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仍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病毒核酸片段。接种过程中,开启疫苗瓶、抽取疫苗液、注射器排气、接种后注射器或疫苗瓶内的液体残留等可能会以液体或以气溶胶方式污染接种场所。由于灭活疫苗中的病毒核酸已没有活性,因此并不具有传染性。
鉴于各接种单位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将持续开展一段时间,接种场所被疫苗核酸污染的风险较高,如对接种环境进行常规监测将对疫情监测预警带来干扰,因此不建议对接种单位常规进行环境标本采集和核酸检测。如已经开展监测发现阳性,或在疫苗接种场所附近采集的环境样本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建议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方式,明确核酸是否为疫苗株。若当地发生新冠疫情,且流行病学信息提示疫情与接种单位工作人员或受种人有关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特定接种单位进行环境和人群采样,结合流行病学信息和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综合研判。
来源:央视新闻、工人日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