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txbyjgh.com/本文看点: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吴晶的人生履历,已经具备了一种传奇的色彩。
早在一个孩子的蹒跚学步期,吴晶就已经与险恶的命运正面交过手,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视力,成为一名盲人。但吴晶又绝非生命的弱者,她在丰沛的爱里长大,从儿时的无知无畏,到求学时代的勤奋刻苦,刻进骨子里的坚韧,让她在每一个命运的岔口拒绝向现实妥协。
我很想称她的经历是一场奇遇,但又觉得这个评价过于片面,因为她并不是凭借幸运一路走到今天。相较于常人,吴晶要到达今天的高度,要付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心力。
吴晶并不认为残疾是缺憾,她认为残疾是一种恩赐。正是这样的心态给了她力量,所以透过吴晶,我们才看见了面对困境时,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力的梦中的万神殿,英雄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艰难的障碍。
——坎贝尔《千面英雄》
PART1
奇遇女孩吴晶
爱给予她强大力量
一直到提笔开始的时候,手边的《我听见这世界缤纷》已经被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对书中主人公吴晶的故事已经十分熟悉。
但在我脑海里面,一直挥之不去的四个字,依然是:不可思议。
从儿时不幸失明,到成为运动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演讲代表、再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特邀的长笛演奏家、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人权委员会主席,吴晶靠着自己的坚韧与魄力,拥有了让人惊叹不已的人生履历。
成为一个盲人是不幸的,但吴晶用自己的持续努力,改变了盲人有限的生存选择,让生活有了来之不易的绚烂色彩。
年,吴晶出生于江苏泰兴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岁多的时候,因走医院就诊,吴晶被确认为眼癌,最终在辗转之后,吴晶失去了双眼的视力。
手术前一天摄于无锡湖光照相馆,左为爸爸亲笔写在照片背面的说明
(所有图片均来源江苏人民出版社官微)
眼看着女儿被病痛的折磨失去了视力,但父母却没有让吴晶的人生自此转向一个悲伤自怜的世界。
父亲开始拉着吴晶的小手,用手丈量着去摸索认识这个世界。当吴晶忍不住跑步摔倒后,爸爸也总是鼓励她:“勇敢点,小晶晶自己会爬起来”。这句鼓励也成了此后吴晶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勇气来源。
吴晶的童年也在父母给予的充分自由里快乐成长。童年的吴晶甚至是有些调皮的,她会爬到旗杆上面把自己倒挂起来,敢站在双杠上向前走,甚至在走到尽头时,还尝试着往下跳(幸好爸爸及时发现并接住了她),为了一个小皮球,她敢独自摸索着爬上房顶。
尽管看不见,但父母和家人给予的爱和陪伴,让吴晶的世界不必囿于担心受伤而止步不前,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爸爸妈妈将吴晶送到了扬州市聋盲学校,因为在校住宿,所以9岁的吴晶要学会自己洗衣服、洗床单。
在度过了一个试图以热水取暖但最终被冻得发抖的夜晚后,吴晶依然能够按时起床,带着笛子去教室和指导她练习的华老师见面,从年幼时就具备的这种坚韧,也成了贯穿吴晶整个求学生涯的宝贵品质。
那个早晨,华老师在听说了吴晶前一晚的经历之后,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给她,于是吴晶鼓起了最大的勇气,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成为最好的笛子演奏家。
但吴晶的故事并不是在这样的立志之后,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就通向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特邀嘉宾之路。
吴晶后面的经历,还有很多的丰富、崎岖、跌宕,每一次的转折,都让人忍不住为她的努力和际遇感到惊叹不已。
PART2
不向命运妥协,要走自己的路
在华老师的指导下,吴晶的笛子练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她考取了竹笛八级,参加过江苏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也收获了极大的自信。
在一次偶然的远程学习中,吴晶通过国际盲人笔友通讯录结识了一位美国笔友——诺玛奶奶,也在和诺玛奶奶的通信中,了解到美国盲人的生活、学习情况,在通信的过程中,吴晶也顺便学习和提升了自己的英语水平。
这位热心的诺玛奶奶,还特地为吴晶准备了一双定制尺码的金色跑鞋(注:因为吴晶的脚只有34码,当时很难在国内买到合适的跑鞋),而此时,也正是吴晶即将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生涯的开端。
通过选拔和严苛的训练,吴晶成为了江苏省体育队的一员,入队不到半年,她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块金牌,在年的南京全运会中,她顶着高烧和骨折,摘取了自己人生中最难最重的一块金牌。
吴晶的运动员生涯
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晶决定克服伤痛,走完雅典奥运会的米决赛的经历。因为身体的伤痛,在冲过终点线后,吴晶立即倒在了地上。这一幕,既让人领会到竞技体育的残酷,又忍不住对吴晶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肃然起敬。
虽然无缘金牌已是心知肚明,但那么努力才来到雅典奥运会赛场,吴晶想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完成这场比赛。
在三年的运动员生涯中,吴晶凭借努力收获了十几枚金牌,但她和所有的运动员一样,也需要面临退役之后的现实生存考量。对于一些条件优秀的运动选手而言,他们的选择相对较多,但对于吴晶来说,当时摆在面前最大概率的一条路,就是在盲校学习按摩技能,未来成为一名盲人按摩技师来养家糊口。
吴晶对这样的未来,感到沉重但又很无奈。作为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人,她还想努力试试看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能。
于是她通过残联找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老师,并获得了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资格,但到了最终讨论具体学习方式的阶段,大家才发现,当时的客观条件远无法支持吴晶这样的盲人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
吴晶带着希望破灭之后的沮丧回到了南京。在苦闷之中,她联系上了之前通过电台广播认识的巴特先生,最终在时任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加学校校长——巴特先生的帮助下,在不可思议的欣喜中,吴晶成为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历史上第一位盲人学生。
年在南外,Batt校长,Keith老师和吴晶
吴晶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段求学经历中,巴特先生、老师以及同学们、甚至是南京市里素不相识的路人,都为吴晶提供了很多帮助,她的学习也一直都很努力。
但有些困难并不是靠决心就能克服,例如,在数学的学习中,因为视力的原因,吴晶无法明白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图形或物质之间的关系,她第一次因为感觉自己无法逾越眼前的困难而大哭。最终是可爱的同学们,用橡皮泥、纸盒子、铁丝等工具,帮助吴晶想明白了几何题的计算。
在南外的学习过程中,吴晶始终被两种力量拉扯,一方面她很感激周围的人给予的鼓励和帮助,这给了她力量和勇气。但另一方面,学习的艰辛也带给她疲惫与绝望。同样的一份学习资料,她需要先把它戳成盲文,通过一遍遍听和摸,来理解和记忆,付出比别人更多几倍的时间和努力。
所以,对于吴晶来说,她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那时她每天的的睡觉时间不超过四小时。而拼命努力学习换来的结果,是吴晶在南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五名。
在刻苦的学习之外,吴晶依然乐观而积极,她发动了身边的同学们,一起去清理南京城的盲道,陪盲校的孩子们一起读书、打篮球、出门购物等。
她也推动了南外盲文俱乐部的成立,带领数百位同学们一起学习盲文。在这样的活动中,吴晶不仅更加了解自己,也看到了自己心中的渴望,那就是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盲人与这个社会更好地融合。
在南外的历史老师凯瑟琳·蓓丽的严格要求下,吴晶学会了利用盲杖出行,凯瑟琳·蓓丽老师对吴晶说:“这样你就可以独立自主地做很多事情。”吴晶明白,在这种严格的要求背后,也是凯瑟琳·蓓丽对于自己的一种关心。
正因为在一路上的成长得到许多的人帮助,吴晶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愿望:有一天,有能力创造一个很大的平台,去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PART3
远渡重洋求学
想成为照亮世界的光
在《我听见这世界缤纷》这本书中,大部分时候我们会感叹于吴晶的乐观和敢做敢为,只有很少的篇幅,她会提到自己的一些伤心时刻。
但有很多困难,即便乐观也无法化解,在南外的学习让吴晶得到了丰富的成长,但紧接着她面临的现实阻碍,就是她无法参加国内的普通高考去读大学。
于是,吴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去美国念书。换位思考一下,作为普通的健全人,出国读书也并非一件小事,更何况是对于吴晶这样的盲人。
但吴晶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她对于自己的命运绝不肯认输。和她保持通信多年的诺玛奶奶,成为吴晶了解美国生活的一个窗口,和诺玛奶奶多年的通信交流中感受到的爱意,也增加了她去美国留学的勇气。
吴晶和诺玛奶奶
在别人的陪同下,吴晶走访了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八所学校,其间还到访了海伦·凯勒的母校柏金斯盲人学校。
访问美国大学时的吴晶
在填写申请学校的理由时,她写道:我希望通过读书,让自己有能力使盲人受到更好的教育,让世界上更多的残疾人活得更好,让生命更有意义。
在走访结束后,吴晶收到了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六所大学伸出的榄橄枝,甚至有学校提出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吴晶最终选择了蒙哥马利学院,因为这里有她熟悉的施奈德爸爸,会有更多生活照顾上的便利。
吴晶的赴美求学之旅,得到了很多力量的帮助。爱心人士帮她解决了资金上的困难,中央电视台则安排了驻华盛顿的记者,吴晶抵达美国时,去机场接她,并告诉她,在美国有什么事,都可以和他们联系。吴晶在书中写道:“记者朋友的这句话将我在飞机着陆后感受到的忐忑一扫而空。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有我的祖国,这实在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安全感。”
在去住华盛顿的飞机上,吴晶记录了当时的心境:人生是一次经历,其中的痛苦与欢乐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可以顺其自然,也可以创造奇迹。在大多数人眼里,残疾是一种遗憾,但我认为,残疾对我是一种恩赐,它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帮助自己和关心别人的机会。
PART4
圆梦音乐殿堂,生命之花绽放
在蒙哥马利学院的学习期间,吴晶还和施奈德爸爸一起,通过中美盲人协会的共同推动,在中国举办了中美盲人交流活动。通过对盲人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讨,也为中国的盲人群体带来了许多启发。
年,带领美国联邦盲人协会高层和大学生访华
尽管有着施奈德爸爸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悉心照顾,但吴晶在蒙哥马利学院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她再一次面临着在学习上有心无力的困顿。
在一次对瑞典的访问之后,吴晶觉得瑞典的学习节奏会更加适合自己,于是她做出了转学去瑞典的选择。在瑞典克服了最初的语言障碍之后,她开始尝试不同方向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还是最想专业学习音乐。
时光兜兜转转,吴晶又一次站在了自己的音乐梦想面前。但对于这个决定,吴晶也充满了忐忑,她想到了用最直接的上街卖艺的方式,去验证自己是否能靠音乐表演活下去,最终在街头获得克朗(折合人民币元)的收入,成了让她去坚持学习音乐的最大底气。
吴晶成为了瑞典皇家爱乐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杨·本特松的学生,在辛苦而努力的学习过程之后,吴晶成为了交响乐团的一员。借助科技手段,她也成功地完成了与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的合作首演。
在一次科技展上,一位8岁的盲童开心地告诉吴晶,自己的哥哥是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指挥家。这很像是一种梦想力量的传递,那个年幼时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吴晶,最终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榜样力量。
音乐在吴晶的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在刚刚失去视力的时候,她学着唱《星星知我心》,在后来无数个日子里,音乐陪伴她度过坎坷与绝望,虽有无数波折,但最终却一路指引她,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长笛演奏者。
在一次意外受伤又奇迹般的康复之后,吴晶在周围人的劝说之下,写下了《我听见世界缤纷》这本书,希望自己曾努力走过的路,能带给更多人力量和鼓励。
一路走来的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吴晶靠着蓬勃的生命力,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向前奋进,终于看见了人生的彩虹。
历数吴晶的人生经历,令人忍不住感慨万千。
平心而论,盲人的生活,远比文字能呈现的更加困难,有许多非常具体的阻碍。以个人的视角而言:一个盲人如果能做到不自怜,积极乐观的生活,已经非常不易。但吴晶选择了承受命运给予的负重,并拒绝顺命运的河流而下,克服了重重阻力之后,她最终攀上了自己的梦想之巅。
吴晶的故事也让人忍不住思考,为什么她可以做到这些?我想,也许是在一开始接受了女儿失明的事实之后,她的父母就做好了准备,要让女儿努力地像常人一样地去生活。父母与家人的爱与陪伴,成为了吴晶了解这个世界的初始勇气。
开始求学之后,每一处命运转折点,吴晶都是靠着自己对梦想的执著和付出,感动了那么多愿意帮助她的人,所谓天助自助者。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坚定地一往无前,这与吴晶童年起养成的自信人格密不可分。
在吴晶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经历过一些不友好的事情,但是在这方面她几乎不着笔墨,她选择了把记忆的空间留给那些曾经历的快乐事件。
而在现实的局限面前,她永远有愿意纵身一试的勇气。印象很深刻的是,吴晶在想去瑞典访问的时候,签证已经办好了,可是费用还没有着落,于是她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企业的广告,尝试着联系了他们,最后得到了热心的资助,她也和资助她的人,建立了亲密的情谊。
作为一个盲人,在生活中她天然地面临着许多不便,但吴晶始终以非常勤奋的付出,对自己的目标百分百执着,因此,她的长笛导师杨·本特松评价她,吴晶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人。
集优秀运动员、旅行家、长笛演奏者、国际盲人群体交流代表等多个标签于一身,毋庸置疑,吴晶是盲人群体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代表人物,她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功者。
年,与瑞典皇家爱乐乐团第一次合作演出成功
但其实在吴晶的故事背后,我们也会很自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