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好养好黑土地惊叹这些因素正在威胁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专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前言

世界有三大黑土带,分别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和俄罗斯境内及我国东北地区。我国黑土地面积约占全球黑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是中国著名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被誉为“北大仓”。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提出“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要要求,指出“黑龙江省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但由于长期垦殖,黑土地资源沙化、碱化、退化比较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再过50年大部分黑土层将流失殆尽”。那么有哪些因素正在威胁肥沃的黑土地呢?

黑土地肥力下降原因生态改变的因素

每生成1厘米的黑土需要~年时间,而东北黑土层正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在消失,每年流失的黑土总量可达2亿立方米,其中流失的氮、磷、钾等养分就相当于近千万吨的化肥。黑土的流失与*土、红土不同,*土和红土土层流失了,只是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但庄稼还能够生长;黑土一旦流失殆尽,肥力完全消失,将会寸草不生。

东北黑土区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仅有百余年的历史,表现出开垦规模与强度过大的特点。畜牧业、林业、矿业过快发展,城市规模、数量急剧增加,造成森林减少、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洪水泛滥等现象。尤其是化肥、农药超标投入、秸秆焚烧等,打乱了生态平衡。

经营者的因素

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村居民非农化以及离农化倾向明显,农户对黑土保护缺乏动力。当前,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虽然黑土地肥力下降,但还能够丰产,这也使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黑土的紧迫性,对保护黑土地缺乏积极性。即使一些农户想投入,也没有能力。规模化生产主体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但承租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是以利益为驱动参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一些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对土地掠夺式生产,缺乏对土地投入的动力。

耕作方式的因素

研究认为,翻耕有利于提高产量,深翻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和产量,是适宜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的耕作方式。但从实际情况看,小农机具无法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是土壤板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小、散农户认为深松整地对提高产量作用有限,不愿意投入物力、人力。现代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对接小农户的成本过高,不愿意提供服务。

自然因素

自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黑龙江省冬季气候严寒,春季气温转暖冰雪消融,在水力、重力与冻融反复作用下,对黑土地侵蚀严重。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春季解冻期坡面、冻融沟道侵蚀发生的主要外力作用下,部分东北黑土侵蚀区土壤冻融侵蚀速度已不亚于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土壤流失因素

隶属于绥化市的县级市海伦,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也是松嫩平原的核心区域。海伦市水务局局长董书海曾表示,该市耕地总面积约为万亩,其中存在黑土流失的耕地约为万亩,超过了一半还多。他还表示,就比较看,土壤流失的耕地无论是单产量还是总产量都不如其他区域。

有机质含量下降因素

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农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研究表明,黑土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60年前下降了将近三分之二,土质板结和盐碱化现象较为突出。黑土层的形成历经上万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机质含量高。然而经过多年的开垦和种植,土壤中的有机质下降是必然现象。从理论上看,黑土的退化一般要经历有机质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平稳下降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从开垦到第三个阶段需要年时间,如今东北黑土的退化正处于第一个阶段。

目前已经开垦的黑土农田腐殖质层厚度、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氮、磷、钾等)含量均减少了50%以上。在土地肥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农户为了追求作物高产,不得不大量施加化肥来弥补其固有养分的不足,如此不仅导致化肥吸收率低、土壤酸化和板结,还进一步加剧了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的减少,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东北黑土区南部较薄的黑土区,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从开垦之前的6%~7%下降到今天的1.5%~2%;北部较厚的黑土区,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样下降明显,从开垦之前的9%~11%下降到今天的4%~5%。更为严重的是,在南部较薄的黑土区一些侵蚀严重的区域,大约有4%的土地有机质完全丧失,已经无法耕种。黑土有机质的减少,使得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变差,进而导致土地肥力、水分涵养能力下降,作物也就无法生长。当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每下降1%,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就会下降15%~20%。如果再不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一旦出现“破心*”,对整个东北乃至我国的粮食安全必然会造成较大威胁。

结语

黑土地这个大自然赠送给我们的瑰宝,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身体力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将现代话的农业技术投身到黑土地的保护工作中,拯救这颗挺立在我国北方的另一颗明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