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敬老院”就是孤寂、深沉,无助的代名词。到了敬老院就意味着要在里面呆着孤独地过完余生,每天面对四面高墙,日复一日过着一点一线的生活,社会上也有人觉得敬老院里面的人是孤单、可怜、无依无靠的。而排沙敬老院的杨伯不一样,他积极乐观,健谈,也有活力,社工每次到敬老院都会听到杨伯在一旁吹口琴、唱歌。虽然身在敬老院,但杨伯还是坚持每天听收音机了解时事,还有学习英语。每个去过排沙敬老院的社工或者志愿者,应该都对这位杨伯印象比较深刻。杨伯虽身残但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的积极乐观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社工对杨伯开展口述史)
艰苦的岁月,自强不息
杨伯年生于贫农家庭,杨伯在组合家庭成长,有个同父异母的大姐和一个同母异父的大哥。他出生三个月后因为视角膜发炎导致视力障碍,医院评定为视力二级残疾。小时候因为视力障碍而经常被同村的小伙伴欺负。连大哥大姐都不拉他出去玩,那时家里有个收音机是大哥的,每次等大哥和其他小伙伴出去后他都会偷偷拿来听广播,那时刚好能收听到一个英语频道,每天听听收音机,杨伯的英语也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
后来杨伯父亲给他买了个口琴,刚开始父亲想着让他当玩具这样玩,期间也没有人教刚怎么操作。后来杨伯自己摸索着开始慢慢学,学着有点眉目之后就天天吹,可能是声音吵到村里的人了,有几个调皮些的小朋友趁他不注意时就把口琴藏起来了。从那时起杨伯就没有再吹口琴了。9岁那年刚好读二年级杨伯的母亲去世,每天放学回来杨伯都要帮父亲去砍柴做农活挖柴头去卖,生活很艰辛,因为眼睛看不清去挖柴头大部分时候都是要靠感觉去挖的,一不小心就会被锋利些的树枝扎到手。但也坚持下来了,一做就做了好几年,也克服了很多困难。因为经常上山,很快地摸清了上山的路线。16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从那时起就没有读书了,自己外出干活,例如砍柴去卖、种地,那时左眼还有一点能看到东西。后来大哥大姐成家了就顾不上他了,除了偶尔帮扶一下,基本上都很少有来往。从此他就自立自强自己谋生。因为视力残疾,初二就辍学了,没有读书但是想读书,怎么办呢?只能天天拿着收音机听英语频道,利用自己上学学到的一些英语知识和收音机里听到的结合起来一点点地学习,这一学也学了几年了。成年后的杨伯没有正式做过一份正职,平时都是做些散工,勉强够自己生活,偶尔亲人也会接济一下。对于他来说最能挣到钱的就是去挖柴头卖了,其他的他也做不了。这一挖又是几十年了,也过了该成家的年纪了。他说:“年少时因为自卑,总是担心自己会成为亲人的负担,即使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也不大敢轻易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觉得自己的条件差也没敢往这方面去想,想着就这样过完一辈子就行了,也不拖累别人。”
新的环境,新的开始
48岁那年杨伯上山砍柴,就在屋背后的矮山,那天正好镇里的领导来到他们村视察情况看到他在扎柴,随即了解起他家的情况,并把他安排到敬老院居住。48岁的他顺利住进了敬老院,他也成了敬老院里面最年轻的成员。他笑着说:“刚刚进入老人院那段时间其实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反而很开心,让一个本来就无依无靠、视力残疾的人找到了归宿。进来这里了就不用整天担心没柴烧、要去担水。在这里有人照顾、饭也不用自己煮。只是住在这里的老人都不怎么互动,进来了也是每天自己独来独往。刚刚进去住的一两年我每个月至少都会回家去看看,近年来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了,就很少回去了,毕竟老家的老房子要拆了。回去也没有地方呆了。”
图2.志愿者在朗诵杨伯在旁吹口琴伴奏
看见希望,展望未来
进入敬老院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在敬老院生活了一年多之后和敬老院的社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时她们送了杨伯一个口琴,随后在敬老院的生活就有了口琴常伴左右。每天抽空练一下,找回了曾经那股对音乐的热爱。同时杨伯在敬老院里也找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杨伯吹口琴他唱歌…除了唱歌吹口琴之外杨伯还喜欢听书,杨伯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美国当代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他认为作者跟他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很多方面给予他力量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正如书中的一句话: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他看不见书中的内容,但是他会请敬老院的同伴念给他听。这样一来也丰富了杨伯在敬老院的生活。
图3.杨伯来到社工站参与新春活动
求学之旅,毕生难忘
接下来的一年他觉得空闲的时间太多,他想多学点东西,但是在敬老院内又太多限制了。他曾多次跟领导反映其想去残疾人学校学习的想法,在年如愿到广州残疾人学校去学习了半年。他回忆说:“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学会了盲文,认识了朋友,第一次出省城、还跟外国友人用英文交流过”…社工还赞扬他学习能力强,短短的半年就学会了盲文,还能这么快适应那边的生活。
后来,每当有外人来访敬老院或者社工到敬老院开展活动时,他都会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才艺,主动搭讪别人,还会跟别人说:我曾经是一名英语老师。其实是因为敬老院的生活太枯燥,杨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让更多人留意到他,听听他的故事和内心的想法,让他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社工采访杨伯的时候他提了好几次希望能有机会再进入残疾人学校去学习按摩,能进到残疾人学校学习是他余生的梦想,也是唯一的梦想。
图4.杨伯和拍档唱歌吹口琴
身在敬老院,上进心不息
社工记得第一次去敬老院时,他就跟社工介绍自己曾经是英语老师,还能用英语跟社工交流,随后向社工提了个要求:“能不能帮我弄一份平湖秋月的歌谱?”社工回来后在网上找到了这首曲子的歌谱,用稍大一些的字体给他打印出来找了个机会交给他。一个月后再次到敬老院开展活动时,他就拿着口琴到社工面前把那首平湖秋月吹出来了,听着有一种喜庆祥和的感觉。社工便赞扬他口琴功底了得,吹得也很好,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能把一首曲子吹得像音乐盒里的声音。别人唱歌他还能用琴声附和。让原本清唱的现场多了一份琴声交会的欢乐气氛。在此后的公众场合见到他都会很轻易地吹着这首曲子。
社工进入敬老院开展服务的同时也给了杨伯去表演的口琴技能的机会和平台,搭建了社会支持网络,也拉近了社工与敬老院老人们的距离。除了敬老院服务,社工还邀请杨伯到社区参与春节活动表演,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杨伯对社工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在敬老院开放的日子里他都会独自拄着盲人杆来到社工站,找社工聊聊天,或在社工站大院里吹吹口琴,杨伯还和康园的会员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康园会员活动日杨伯还现场表演独奏《茉莉花》。他说:“现在疫情期间,社工们虽不能到敬老院开展活动,但是我可以出来的情况下我都会自己过来社工站,能和康园的新朋友聊聊天,表演吹口琴感觉整个人都很快乐,也谢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表演机会和平台,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支持你们的工作”
图5.杨伯献艺
杨伯的心愿
杨伯表示:趁着现在还年轻我还是想发挥余热,重新回到残疾人学校去学习盲人知识、学习盲人按摩。既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又能回馈社会,让生命得到升华,让我的余生更精彩,更让我自己年长了在敬老院不能走的时候可以坐在一边回味自己一生的经历,这一生就没什么遗憾了。
图6.杨伯到康园中心唱歌
结语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因自身残障,社会环境也有不友好的时候,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困苦,他们的发展道路上需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杨伯就是其中之一,可他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身残志坚,有自尊有梦想。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光点,当我们用优势视角去看待他们,用心去交流,同理心去感受,就能给到他们支持和力量。在生活上我们也可以对残障人士多一些包容和接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