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合生创展与恒大物业“罗生门”再生变故。
按此前条件,若物业板块出售成功,恒大将回笼亿的资金。出售回血计划就此搁置。这家巨无霸的未来,又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
而继合生暂停收购恒大物业后,海伦堡物业、富力物业的上市招股说明书亦相继宣布失效。当代置业旗下的第一服务也传来要卖给融创的消息。
今年冬天来得比以往更早,但希望阳光也能尽早到来。
文/地金君
1
包工头的华丽逆袭
舆论的目光重新聚焦在合生创展身上。
上一次,人们把合生与恒大并列讨论的时候,还是“华南五虎”时代。
上世纪80年代,经商潮刚刚涌起,很多人在自家门口开店,街道嘈杂混乱。一个包工头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他跑去找政府谈,表示他可以出资搞条商业街,既方便城市管理还能收税,而他自己只抽取一定比例租金就行。
和所有逆袭的主人公一样,他成功了,这个成功从包工头变成包租公的就是合生创展的创办人——朱孟依。
朱孟依靠这个项目赚到人生第一桶金,随后转战香港,年与张荣芳、陆维玑夫妇注册成立合生创展。同年,雅居乐和碧桂园相继诞生。随着年富力以及年恒大的成立,“华南五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合生创展的创始人,朱孟依极为低调,恪守不曝光、不上镜、不见报的“三不原则”。
4年,合生创展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破百亿的房企。同期万科销售额仅在70亿元左右,碧桂园32亿,恒大只有14.4亿。在朱孟依带领下,合生创展进入高光时刻,位于“华南五虎”之首。
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上,朱孟依以14.3亿美元的财富排名第二。
王石曾感慨说:“合生创展才是中国房地产界真正的航空母舰。”
2
靠囤地发财,地产航母逐渐沉沦
曾经位于“华南五虎”之首的那个合生创展,似乎已经留在了历史里。
年,在碧桂园、恒大、万科销售额突破亿的时候,合生才刚跨过亿大关,这艘“地产航母”多少有些失势的落魄。
和李嘉诚类似,在过去10多年的地产黄金期,合生创展不同于其他企业追求“高周转、高杠杆”,而是坚持“广囤地、缓开发”的模式,有的项目囤地甚至超过10年。
这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项目消化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现金回流速度,这就导致公司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快速扩张,错过了市场红利时代。
比如3年,合生创展一口气在“环北京”的天津宝坻一举拿下2.5万亩土地,打造京津新城。
按照朱孟依的“造城梦”,这片土地上将盖起上千座别墅、个房间的五星级酒店、温泉城和双语学校,耗资-亿——毕竟,据界面新闻当时的报道,地价成本仅有78元/平方米。
但这样一个超级大盘,却因交通、规划、产业未成熟等原因,人流稀少,一度被媒体曝光“0套别墅9成空置”,甚至直接称其为“亚洲最大空城”。
为了重启京津新城,合生当时还特意请来了前龙湖副总裁冯劲义,但最终效果寥寥。这位明星经理人加盟合生不到一年,便又离职去了三盛。
根据年财报,截至去年底,京津新城的完工率仅有19%。
有分析人士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大盘开发上投入资本过多,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错失市场高峰期的扩张机会。”
再比如,合生在北京东三环还打造了一个著名豪宅项目——霄云路8号。
这是一个在北京卖了十几年的住宅项目,今年开了新楼,又改了新名,叫缦合北京。只有和平方米两种户型,每平米均价16万起,总价万-2亿。
但这个价格与官方实际的网签价还有不少的差距。
据北京市住建委